中国研发中心的业务重点
记者:你们有四个研发中心?
范承工:对。这个要看你怎么定义,或者说有三个或者说有四个。在以色列的研发中心是比较轻量级的研发中心。第一,它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或者说不是一个高成长的市场。第二,它主要是几个收购的公司合在一起,并不是我们战略主要发展方向。
我们当时挑选的标准,是希望能够在高速增长的市场,有比较充沛的人才资源。所以,比较广义的话说是有四个,狭义的话说,战略市场是两个,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印度。而这两个发展是比较快的,其中中国发展是最快的。
记者:中国在规模上是什么样的地位?
范承工:中国的规模是第二大,印度最大。印度我们开始四年,发展速度是最快的,现在印度大概有2000人在研发中心。
记者:你们最近还有校园的招聘吗?
范承工:我们校园招聘正在进行之中,今年肯定会招校园的人,规模现在还没有定下来,因为各个产品部门还在进行计划当中。但是,我们肯定会招校园人员。
记者:除了存储宝箱,中国研发中心没有什么硬件研发?
范承工:不知道各位参观没参观我们的硬件实验室,硬件实验室在三楼,那里有测试的项目,有设计的实验室。我们在这儿有一个硬件团队,是我们美国之外唯一的硬件团队。他们参与了我们很多关键的企业存储的硬件的设计和测试工作。很大程度上,我们硬件设计工作的大多数其实都在中国进行,并不完全是我们的团队,我们有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中国由自己的硬件工程师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进行我们很多的硬件上的研发工作,其实存储宝箱是我们硬件当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硬件主要是做大盒子的东西。
记者:您刚才讲了,中国研发中心的研发策略也是把云作为一个重点来做?
范承工:对。
记者:除了个人以外,也向商业化这方面延伸。
范承工:对,没错。我们这边在进行一些方面的努力,比如说我们在研发上,在云的基础架构的团队里一半以上的研发团队是在中国,大多数的2/3或者是3/4的工程师是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包括我们最新宣布的这个产品,它主要研发团队是在中国。
任宇翔:北京和上海都有。
范承工:人数已经超过100人,是任宇翔负责的这个团队。由于这个人数量比较大,所以我们的贡献不单单在研发上,也同时跟总部在云的战略上以及怎么样让云落地中国做出很多的工作。我们希望能够在将来几个月大家能够逐渐的看到这方面的一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