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oE架构
具有SAN硬件而寻求融合存储和数据网络的企业将需要依赖于FCoE以及以太网扩展,统称为数据中心桥接(DCB)。
我们的上一份网络融合报告概述了不同的协议和标准,本文我们将列出三种可以桥接传统光纤通道磁盘阵列和SAN到以太网的网络拓扑,顺序按照对现有以太网的依赖程度和光纤通道的依赖程度。将现有光纤通道SAN与以太网服务器融合的第一步需要引入支持FCoE和FC端口的融合ToR交换机。服务器使用10Gb CAN连接到交换机,合并了一个本地以太网NIC作为数据和FCoE托管母板适配器(HBA)用于存储。交换机被连接到两个独立网络,以太网LAN和FC SAN,负责FCoE到FC协议转译。
这种设计属于入门级网络融合,因为它并没有对网络结构或者阵列进行改变。 然而,尽管FCoE比偶准和设备驱动器已经很成熟,但服务器CAN和融合交换机之间的兼容性并不能保证。 在访问层进行融合的另一个缺点是每一个机架都需要一个融合交换机,虽然现在这十分普遍,而且很多主流交换机供应商都提供这种模型。
网络融合的下一阶段涉及将以太网和光纤通道之间的桥接转移到融合层。与前面一样,服务器使用CAN来托管以太网NIC和FCoE HBA,但是这里ToR交换机不需要光纤通道接口,而是连接到EoR融合层融合分布交换机,这个交换机既有以太网连接到网络核心,也有光纤通道接口到SAN。这种拓扑涉及的优势在于它允许透明地混用FC和FCoE存储阵列,这样更加便于每台服务器的访问。缺点在于由于融合交换机同时是数据和存储网络的集线器,这创建了一个共享管理域,造成LAN和SAN管理员之间的关系紧张。
在网络融合的最后一个阶段,本地光纤通道存储阵列逐渐让位给直接支持本地光纤通道、FCoE和iSCSI的多协议系统。这些新型存储阵列可以使用本地光纤通道连接来链接到传统的SAN存储系统,因为这些系统不可能或者无法运行CAN,虽然也是使用FCoE和iSCSI来连接以太网核心。
在第二种情况中,网络访问层是本地以太网和融合层(支持以太网和光纤通道)。然而,光纤通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存储阵列逐渐从本地光纤通道SAN迁移到本地以太网。由于这种架构同时支持光纤通道和iSCSI,这也方便了到本地新型交换机的最终迁移,将这种网络虚拟化移动到硬件。
虽然这些基于以太网的虚拟化计划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太成熟,并且基本上没有互操作性,来自Xsigo的替代产品最终取代了它,采用一种更快的40Gb InfiniBand结构传输本地以太网和光纤通道流量。
你可以将Xsigo的交换机看作是桥接三种协议的新型ToR设备,这三种协议包括:InfiniBand到服务器、以太网到网络核心以及本地光纤通道到SAN。在服务器端,InfiniBand CAN很像是10 Gb以太网的“堂兄弟”,然而,Xsigo的交换机软件可以将这些链接分到多个虚拟以太网和FC“通道”,这个通道能够通过CAN设备驱动器像本地NIC和HBA一样连接到物理服务器。同样的,在上流交换机出口,流量是本地的,不需要对外部基础设施进行改变。除了这种无缝插入到现有LAN和SAN的能力外,Xsigo的方法还得益于在交换机的硬件中执行端口虚拟化和协议转译,这意味着外部LAN和SAN链接可以升级到40Gb以太网或16Gbps光纤通道,而不需要触碰服务器,并且传统带宽可以完全被分配到软件中的虚拟端口。
Xsigo将以太网作为服务器和数据或存储网络间的物理融合链接,而Coraid则采取了相反的做法,他们引入了一个新的本地Layer 2以太网存储协议。与FCoE一样,与iSCSI对比中,其ATA over Ethernet(AoE)并不使用IP,而是一个非连接协议,直接发送基于IP的存储,这适合那些不再需要光纤通道功能的企业或者那些希望在单个位置融合块级存储而应用程序服务器位于多个站点(iSCSI很容易路由)的企业。
大多数高端阵列已经能够支持多个存储协议,并且去年的信息周刊存储状况报告发现,37%的受访者已经在使用高端阵列(详见相关报告,第35页)。
除了融合网络基础设施(可能还有管理)外,这些方法的根本优势在于它们将存储通信转换到以太网快速通道,无论是使用iSCSI还是FCoE,它们都可以升级到40Gb以太网。而且更加容易建立混合内部云存储结构,当内部存储环境已经连接到LAN时,可以使用云备份和存档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