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细化管理策略
有了有效的资产管理工具后,IT人员并非高枕无忧,合理的IT管控策略和流程更加重要。人员(People)、工具(Product&Tool)、流程(Process)是IT服务管理中的三个要素。工具仅仅是工具,好的工具并不代表就能进行好的IT管理。
首先是要确定IT管控策略。包括IT管控的范围大小和具体细节。
在某些大中型企业中,IT环境非常复杂,大到高端服务器,小到机器硬盘、打印机墨盒,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我们是否有必要,将所有的IT资产都纳入到资产管理数据库中呢?对于某个具体设备,我们要管理到哪个层次呢?是设备一级、模块一级还是端口一级?
对网络设备来说,端口还可以分为物理端口和逻辑端口,是否都要详细进行管理,记录相关信息?
这需要制定IT管控策略。管理得越细致,成本就越大,所花时间也就越多。相反,管理得过少过粗,可能无法真实、及时地反映企业的IT资产整体状况,无法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效可靠的信息基础。
我认为,分清主次,区分优先级是一个主要原则。对企业关键业务提供支持的IT设备,就一定要纳入管理范围,而且越细致越好。比如某银行数据中心的广域网核心设备,就一定要管理到逻辑端口一级,因为每个逻辑端口都下联到各省,它们的通断会直接影响关键数据传输。对于某些从业务角度来讲重要性及优先级低的IT资产,管理细节可适当放宽,比如对网络设备,管理到模块一级就可以了。
好流程要确保“有章可循”
在管理工具和管理策略的基础上,企业还需要设计一套合理的流程。比如IT部门内,谁负责管理和维护资产数据库,谁负责定期审计,都需要确定相关的人员角色与职责。
首先,设计一套合理的资产管理流程,并使之被IT人员了解和理解。这样,IT人员能够在做资产管理时“有章可循”,避免出现“临时应急”的情况。
其次,应该指派专人负责IT管控流程的运作,比如进行授权后的修改和定期的核查等,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由资产管理经理来制定资产管理策略,确定各种类型设备统计属性信息的记录标准,并指派相关的资产管理员对相关IT资产进行识别、登记和定期审核。对资产数据库的更改必须由资产经理授权后才可以由资产管理员进行。最后由资产管理经理对整个流程的运转和相关资产管理策略进行定期的评估,找到不足之处后及时改进流程。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还应该把IT设备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故障事件,与资产数据库中的IT资产记录进行关联,这样可以进行更有效的IT资产评估,完善IT管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