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 频道

一个关于爱国,关于时代,关于融合的故事

内容来源:《环球人物》

作者:余驰疆


采访黄陈宏是在戴尔(中国)的北京办公室。这里有面很鲜亮的墙,草绿色背景,上面写着:在中国,为中国。《环球人物》记者顺手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不到两分钟便有同行回复:“是在戴尔吧?在华外企中能这么强调这句话的一定是戴尔。”

戴尔科技集团使命

诚然,在中国,尤其是做IT、媒体或财经的人,大家都了解这句话的分量。2015年,戴尔公司宣布了轰动业界的“在中国,为中国” 戴尔中国4.0战略。从此,这句话被无数跨国企业模仿,戴尔被视为本土化的典范。

身为戴尔大中华区掌舵人,黄陈宏是这句话及整个战略的总设计师。我们的对话,也从这句行业名言开始。

1

《华尔街日报》:多写了一个零?

“在中国,为中国”诞生的经过,黄陈宏记忆犹新2014年10月,黄陈宏加入戴尔,担任大中华区总裁,多年的跨国公司高管经验让他意识到制定“中国战略”的重要性。几个月后,他和团队拿出了一份野心勃勃的方案,并与戴尔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约定,2015年5月18日进行探讨——有一点儿飞去美国“答辩”的意味。

为了放松心情,在去美国前半天,黄陈宏去打了场高尔夫球。打到第五洞时是个三杆洞,一杆进洞。“撞大运了!这是要请客吃饭的。”黄陈宏笑说,“旁边的人劝我先别去美国了,这是把运气都用光了啊!”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答辩”非常顺利,迈克尔·戴尔和董事会同意了方案里的每一条。后来黄陈宏得知,从来没有一个战略方案,得到过如此快速的一致肯定。

2015年10月,迈克尔·戴尔来到中国,在上海宣布推出“戴尔中国4.0战略”:5年内在中国市场投入1250亿美元,支持100万个工作机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同建设“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联合实验室”……一共7个目标立刻在全球范围引发震动。《华尔街日报》的编辑看到投资金额后专门给黄陈宏打电话,询问是不是多写了一个零。

当年外界还抱有些许不信任,但今天一切怀疑都已被亮眼的数据一扫而空。4年里,戴尔(中国)业务总额翻了一番,在电子产业出口、数字化转型、企业社会责任、“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球人物:如何总结戴尔“中国4.0战略”这4年的成绩?

黄陈宏:首先,我们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根据公开数据统计,现在戴尔公司在中国创造的进出口总值,大约占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进出口总值的3%左右,这很不容易。第二,我们对整个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第三,我们深知肩上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我们在中国建立了387个戴尔学习中心,特别关注对贫困地区青少年的计算机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有将近35万学生受益。

戴尔参与的青少年计算机技能培训公益项目

环球人物:刚提到数字化转型,如何理解数字经济的重要性?

黄陈宏:如果看今天中国的经济,40%左右已经是数字经济。数字化不是光讲新经济或互联网经济,更重要的是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美国有一个预测,未来5年,40%的世界500强公司将被淘汰出榜单,因为整个业务模式都转变了。数字化转型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政府也好,企业也好,大家都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戴尔(中国)成都工厂内,一位工人正在操作设备

环球人物:戴尔在这个浪潮中,尤其是5G时代,又能做什么?

黄陈宏:一是用新技术降低企业成本,二是帮企业实现新的业务模式。举两个例子。我们和全球十分大的半导体生产商合作,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它的生产流程,结果他们的良品率提高了17个点,而提高一个点他们会节省3000万美元。我们还帮全球很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商做数字化转型,帮他们实现柔性制造,在消除库存的同时,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力因此大大提高。

去年,我们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表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和路径》白皮书,总结世界不同国家的转型策略,对整个行业的推动相当大。

2

出过国的人会更爱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记者聊起中国战略时,黄陈宏感触良多。与大部分跨国企业大中华区负责人不同,黄陈宏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大陆人,而“在中国,为中国”于他而言,背后意义不仅仅是企业战略。

黄陈宏出生在江苏南通的农村,他的成长之路几乎就是改革开放中一代奋斗者的缩影。1979年,15岁的黄陈宏参加高考,和老三届竞争不到1%的录取名额,最后以全县理科第一的成绩考进复旦大学。“我们小时候的偶像是陈景润,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进大学后,校长是苏步青,开学第一天就把我们骂了个遍,说我们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后来校长是谢希德,她在人民日报发文,呼吁大家去学工科、商科。”在改革开放起步的时代,这些大师给黄陈宏和无数中国年轻人带来观念新风。因此,在复旦读完研究生后,黄陈宏决定赴美攻读博士。

那时大家都说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我就出去了,在跨国企业锻炼很多年,回国之后,又赶上中国经济腾飞和高速发展。”

2000年,黄陈宏受美国北电网络公司委派回中国担任高管,目的就是支持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建立和发展。

“60后”黄陈宏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2014年,他加入戴尔,正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大量外企工厂迁出时,他因此专门飞到美国总部,与迈克尔·戴尔沟通:“你不能把工厂搬走,必须扎根在这里。”而这,也成为“在中国,为中国”诞生的契机之一。

环球人物:您的经历可以说是沿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行进,回忆在国外的时光,哪些画面最有感触?

黄陈宏:我在国外15年,每次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来都特别激动,出过国的人会更爱国。我们这代人很幸运,跟着共和国一起成长,每次人生机遇都得益于国家的发展和开放,真的是我们的国家培养出来的。

环球人物:这也是您和其他跨国企业在华负责人不太一样的地方。

黄陈宏: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大陆人,这在跨国企业高管里不算常见。也因为这样,我有很多不一样的意识与想法。比如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外资本地企业。我们的资金的确是美国的,但是其实我们是彻底的本地企业,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都在国内,也积极把公司融合进整个本地生态系统。

环球人物:这个概念对员工也会产生影响吧?

黄陈宏:是的。我的目的就是要让员工有这种本土意识和主人公意识。我们的员工不仅是为了拿份工资,也是在为国家作贡献,这个理念带来的动力是不一样的。

3

"跨国企业,不要把自己当外人"

黄陈宏是“非典型外企高管”,他经常跟别人说:跨国企业不要把自己当外人。在他看来,“在中国,为中国”本质的要求,就是为中国的发展做贡献。

可以说,戴尔从未缺席中国的发展之路。“四个现代化,每一个都离不开信息化”,1998年,戴尔在厦门市建立首个生产基地和服务中心;后来,国家提出振兴东北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戴尔就在大连设立国际服务中心,在成都建立现代化运营中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戴尔率先利用蓉欧铁路开展对欧出口,一度占据蓉欧铁路上货运量的1/3……

这种深度融合来自企业的全球视野,更因为戴尔对中国情有独钟。“上世纪90年代,迈克尔·戴尔背了一个双肩包跑到香港考察市场。我曾经跟他开玩笑说,你第一次来中国为什么不来内地啊?他笑着说,你们当时不给我发签证啊!”黄陈宏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对中国,他是主动研究的。”去年是戴尔入华20周年,戴尔中国4.0战略升级为“戴尔中国4.0+战略”,反映的是中国数字化经济和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及戴尔的与时俱进,核心就是进一步为中国经济做贡献,更积极地融入国家发展。这就是“在中国,为中国”的下一步。

环球人物:作为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副会长,您如何看待一些外企对中国政府的“抱怨”?

黄陈宏:我总建议大家先搞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市场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你先把心态沉下来,想明白你能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什么,如果你能把这几点都做好,政府也不会把你当外人。

环球人物:您认为如今在中国,跨国企业的投资环境或者经商环境怎么样?

黄陈宏:从中央开始,这个环境越做越好。比如最近国务院、财政部连续发通知,要求在政府采购当中对中外资的企业一视同仁。比如新的《外商投资法》,在2020年1月1日开始实施,鼓励外商进一步投资。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改革开放的幅度越来越大,这对我们中国经济长期的发展是很大的保障。

环球人物:2019年是戴尔在华的第二十一个年头,戴尔未来在中国的使命是什么?

黄陈宏:戴尔公司在全球的使命是用科技创新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具体到中国,就是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积极融入“智能+”的国家战略,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面对5GAIAR/VR、物联网、云计算,

新兴科技与传统应用同台打擂,

一轮又一轮技术大潮中,

如何避免被颠覆的命运,

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未来稳稳立足?

拓界·成真

2019戴尔科技峰会

共赴

拓界创新、拓界融合、拓界思维之路动动手指
即刻扫码参加

了解更多数字化转型方案查看此链接:

https://www.dellemc-solution.com/home/index.html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