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 频道

聚焦"就业难" 戴尔探寻创新教育新模式

  【IT168 资讯】又到一年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公众热议话题。据教育部统计,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了惊人的699万,因此也被誉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在应届毕业生为“就业难”发愁的同时,还有不少企业却为招不到、留不住大学生而苦恼。究竟是什么造成“就业难”与“招工难”这两种矛盾现象的并存?

  日前,戴尔公司与中国教育在线在京联合举办“激发无限—2013教育行业领导力圆桌论坛”,众位教育行业专家和工作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就业难题,从企业和高校两个角度阐述了科技在传统教学改革和激发学生潜力中的作用,通过创新从源头上帮助改善就业问题。

  难在何处:数量增长与需求不同步 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根本上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有密切关系。近几年,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投资萎缩、经济发展放缓,造成对大学毕业生需求量大幅下降。

  然而与大学毕业生需求量形成反差的是,高校每年都在扩招,硕士生、博士生的就读队伍也在扩大。有统计表明,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加上历年累计没有就业的20多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达到720万人之众。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劳动经济与产业关系系的易定红主任在讨论中指出,我国目前的经济架构仍以低端、粗放式为主,需要的是大量的劳动力,而不是大学生。只有当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发展目标,以提高产品的高科技竞争力为发展方向时,才需要更多经过大学系统培养的专业人才。这也导致了大学生资源过剩,大量大学生需要从事原本应由农民工完成的工作,造成就业空间不断紧缩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不过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同时企业和高校也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指出,有些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不按时上下课。这些不充分利用时间的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学到真本事,毕业时找不到工作也是必然。企业也不应总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需要反思自己对教育做了多少贡献,有没有积极参与教育。而学校也要思考如何在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培养他。

  此外,期望值过高,不能积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是观念上制约就业的另一主观因素。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去,希望留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这样一来,造成两种后果:基层人才缺乏,要不到大学毕业生;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单位,游走在城市里。这种结构性就业矛盾在今年也尤为突出。

  破解之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推动教育革新

  “科技最根本的目的是触及人类的繁荣和发展。”这是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一直秉承的理念。那么在“史上最难就业季”面前,科技力量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参与本次圆桌论坛的专家们一致认为,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手段之一,信息技术在影响校内与校外教育与学习的同时,更多的是要推动教育实现创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晓中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不断利用科技装备校园,通过各种新技术,进行创新的实践。”据介绍,为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让高等教育“接地气”,东北师范大学专门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其中,软件学院对学生采取了“项目拉动式”的培养方法,学生直接参与实际的项目流程,通过参加针对项目的研讨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项目交流,激发自身潜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调理性。这种“用项目带动教学”的预就业模式,大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整体能力,对落实就业有很大帮助。刘晓中透露,软件专业的学生大多在大三时都获得了良好的实习机会,大四便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