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 频道

应用:基于存储虚拟化的远程容灾

  硬件投入

  如果你想备份数据到另一个存储系统中(同一建筑物中或异地),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直接连接两个磁盘组,或者,使用中介技术从主机发出两次写指令。第二种方法的弊端在于,给应用服务器运行增加了额外负载。同时,对于复杂的异构系统管理投入加大。不难看出,对于基于主机的,唯一有效的容灾解决方案是array-to-array解决方案,这一方案的构建也非常昂贵。今天,如果想实现磁盘组之间的镜像,需要使用一些专用设备。并且,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使用完全相同的两组设备(不同品牌的硬件设备之间,一般都不能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一组用于存储使用数据,另一组用于存储备份数据。这不仅仅加大了投入,而且可以说是一种浪费。

  除了磁盘组的投入以外,外部配件的投入也很高。传统方案的实施,可以使用光纤通过专用point-to-point连接,也可以将磁盘数据流转换为符合网络协议(例如,TCP/IP网络协议)的网络数据流,通过高速公用互联网传输。这两种方法都需要考虑专用网络设备的额外投入。更不用说,对于point-to-point光纤连接还存在着传输距离的限制。

  管理投入

  根据数据中心与容灾中心之间网络频带选择的不同,容灾方案使用中的运行费用也会很高。现有的大多数容灾方案都需要在两个中心之间建立专用宽带连接通道,以降低两地之间的延时,保证镜像操作中两组数据的同步性。与容灾方案使用过程中的运行维护费用相比,初期的硬件设备高投入将显得无足轻重。

  对于一个大型联合企业来说,如果想建立一个统一的容灾中心。在传统解决方案下,也是很困难的。企业不得不根据各个分公司,各个部门,存储设备的使用情况,配置容灾中心的设备;针对不同设备,选配不同软件,配备不同管理人员...,这使得数据中心与容灾中心的软硬件配置一致性要求非常高。很明显,这不是一个经济实用的方案。

  另外,企业现存数据量很大,容灾系统建立后的数据移植及初始化时间很长,用户在此时间内无法正常使用计算机系统。这使得IT主管很难协调方案实施时间。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