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照技术的比较与选择
传统的快照技术主要是针对每个存储资源时间点状态的单一保护。虽然同一存储资源也可以实现几份乃至十几份的快照,但是快照之间彼此是没有关联性的。正是由于这个缺陷,是当存储管理员对同一存储资源需要多个时间点的多份快照时,传统的存储快照技术遇到以下问题:
存储容量问题:传统快照技术通常是一份快照就需要一份磁盘空间,当客户需要的快照数量上百个之后,产生数百倍的空间占用,显然单一存储的空间局限性问题将暴露的非常突出。同时,其价格也将变得非常昂贵。因而,一般并不用于多份数据快照。实际上,这类快照技术的快照数量本身就十分少(如8个),也不会用于多个时间点的自动快照机制。
存储性能问题:由于不同时间产生的传统存储快照之间没有关联性,假如需要生成多个快照,一个磁盘块的写入很可能向多个快照空间发出保存当前时间点原始数据的指令,例如产生10个快照的话,就要将一份原始数据同样写入10个快照区域,这样产生的写惩罚十分惊人,而且数据库还需要产生短时冻结,大大降低系统性能。举例:一个系统中有12份快照,当一个数据需要写入时,在存储中将产生13个写操作和1个读操作。其对存储性能的影响根本无法被接受。
Redirect Write技术和Copy-On-First Write技术都可以在少量的空间内实现高达255份快照。但是由于实现机理不同,所以呈现出不同的性能特性,有着不同的使用领域。
Redirect write的Snapshot技术在数据写入是没有任何性能影响,但是由于破坏了原有数据在磁盘上的连续分配,如果应用程序在数据写入后存在大量连续读操作(如报表业务等),则会降低读性能,导致业务相应时间变长。此外,快照数据只能提供读操作,不能写入数据。对于大量业务环境并不符合要求。为了实现对虚拟快照磁盘的可读写访问,必然要使用Flexclone技术,因此每次写都会变成两次写,产生对写性能的影响,并且破坏了数据在磁盘上的连续分布。因此,我们认为Redirect Write技术比较适合写入数据量远远大于读数据量的应用系统,或者向NAS这种用来做归档和备份存储产品。但是对于当前绝大多数读写比3:1到10:1的数据中心级别的系统来讲,可能对业务系统产生性能影响。
Copy-On-First Write对于读操作和以前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影响。对于写操作,至多可能产生2次写和一次读操作。对于读写比3:1到10:1的数据中心级别的系统,通常至多产生5%的影响。客户可以通过牺牲很小的性能实现数据安全性的较高提升。因此,Copy-On-First Write快照技术更适合在数据中心等高端系统中帮助客户实现数据保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