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 频道

入手需慎重!固态硬盘性能之谜测试解析

  首先我们要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操作区块大小,在Iometer测试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较大的区块的随机写入性能要比较小区块的写入性能要好(读取其实也是这样,不过可能不容易看出来:总吞吐量变大了,不过IOps受限于带宽有所降低)。在Vista之前,Windows文件系统的存储块大小被限制在64KB(这也是为什么经常看我们磁盘测试文章的人会发现Iometer有一个64KB块测试项目的原因),Vista开始,文件系统的存储块大小限制被取消,因此SSD的应用性能会好一些。不过显然还不足够,因为Vista也没有限制小区块的应用——你现在不能寄望操作系统会智能地限制只用性能更好的大区块。Windows 7或许会解决这个问题。


OCZ CORE V2 SSD:HD Tach RW测试 

  其次,通常的温彻特硬盘驱动器读取和写入所花费的时间是大致相同的(依靠控制芯片的策略,会有一些差别),而通常的低价位固态硬盘则不是,这些SSD写入花费的时间通常是读取的20~100倍。在大多数情况下,读取操作总是要多于写入操作的,因此,如HD Tach和HD Tune这样的测试就只能看到这些固态硬盘“光鲜”的一面,无法看到其弱点(我们的HD Tach RW得到的崎岖的写入曲线可以看出一点点)。

   因此,总的来说,SSD的问题就在于缓慢的写入速度——写入在使用中总是不可避免的,要想提高写入性能只有一种方法:使用Cache(缓存)。


Fusion-IO ioDrive 80GB SSD:控制芯片自带内存,正反面各一块

  缓存在传统硬盘上应用以久(当然传统硬盘没有读取和写入速度相差过大的问题),在企业级别的固态硬盘上,都具有缓冲区(Fusion-IOIntel的X25-M上就有),一方面,缓冲区可以将连续的写操作集合起来变成一个大的操作,其次,不连续的随机写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聚合,也有可能会变成没那么“随机”的吸入操作,从而提升总的表现能力(对于机械硬盘来说,读操作也是比较重要的,对于SSD来说则没那么重要),这对于SSD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缓冲区相应地就需要控制芯片,显然这些都会提升SSD的生产成本。PC上的低价SSD就没有这种缓冲区,因此,它们的实际使用体验就没那么好。


OCZ CORE V2 SSD:1个主控芯片和16个NAND芯片,没有Cache的踪影

  对于这些没有缓存的低价SSD而言,还有一个解决方法:在系统端或者在控制卡端增加缓存,具体上就是使用一些缓存技术,以及使用带缓存的阵列卡。然而,第一个方法通常受到操作系统的限制,通常需要在驱动程序实现,对于后者……


OCZ CORE V2 SSD:Non RAID VS RAID 0,疯狂的曲线

  经过测试,Intel南桥自带的软件阵列功能具有一定的Cache功能(图上超过2GB/s的突发传输速率就是这么得来的),不过实际应用也比较让人失望,同时,你也无法得知它使用了多大的容量,至少从现在看来,是不会太大的。

  因此,最后的可行方法就是使用带有Cache的阵列卡,例如笔者自用的LSI MegaRAID SAS 8708ELP阵列卡就带有128MB的缓存,在搭配OCZ SSD使用的时候表现不错(也只限于不错,和笔者自用的15K.6 RAID 5相比还有差距),有钱的读者可以考虑考虑。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