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 频道

雷涛:解析HDS AMS2000的控制器架构

  【IT168 专稿】中端存储可说是存储市场的中流砥柱,占据存储市场整体销量的半壁江山,且在存储市场整体销量的比例还在继续增长。我们所指的“中端”多根据国际厂商自身的定义标准去划分,实际上的国内市场大部分用户需求均可被中端系统覆盖。作为承接高端和低端的产品阶层,中端系统必须在容量、速率、功能和成本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中端市场也的确不乏一些标杆性的产品在这个领域叱诧风云,基于中端市场旺盛的需求和飞速扩张的市场规模,几乎所有厂商都把这个领域作为征战角逐的主要阵地。HDS在2008年度对中端产品线作出了较大规模的升级,IT168特采访日立数据系统有限公司的业务发展经理雷涛先生为大家解读HDS AMS2000的亮点和创新……

存储架构的演变

    IT168: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也知道一些厂商都对自己中端产品线做了升级换代。HDS也是在2008年对自己的AMS系列的中端产品做了一些比较重大的升级,其中有很多的技术创新和亮点,请雷涛先生给我们先介绍一下AMS2000?

    雷涛:事先给我的交流主题,我理解是怎么评估一个中端系统,然后通过这种系统评估的时候,从厂商的角度,也会谈一下我们在产品实现上有哪些创新的机制。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的声音在衡量一个系统。比如说是不是采用了双核处理器,或者多核、四核技术,用什么主频技术实现中端处理器的性能,Cache容量是多大,是一个4G的存储,还是8G的存储,是FC的存储,还是未来FCoE的存储,是否有多协议的连接能力,种种类型都在描述存储本身。有些人谈是不是用更高等级的SSD,转速,FC传输协议等等一系列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存储本身来谈的。

    其实可以看到4G、8G应该是思科提出的,双核、四核的技术应该是英特尔和三星所能实现的,SSD同样有一些SSD的厂商实现,作为存储厂商,我们更应该考虑存储厂商的核心价值,到底是贡献给中端市场还有高端市场哪些革新和创新呢?事实上在关于存储本身还有是很多分类和设计特点的体现。

    回顾一下整个存储架构的演变,我本人也在存储行业工作了多年,从最早的控制卡技术,我们2000年给国内的电信运营商做IDC建设和C网、固网建设的时候,10-20TB的大型存储也是基于这种直连存储架构技术。之后出现了企业级存储平台和模块化存储平台两个分支。模块化存储平台的特点就是取代了主机与存储之间,他作为一个桥梁,承上启下,对所有的LUN,对所有的逻辑数据访问磁盘控制,将底层虚拟化,对上层进行控制。上层应用通过控制器的访问,就可以实现对底层磁盘箱的访问。为了更高端的应用机制,往往需要采用双活控制也就是两个处理器来保证对你的集中存储的高可用。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上层的应用软件来做负载均衡。

    更高端一点,像目前主流的一些,我们电信用户,银行用户,还在使用企业级的分步式处理,为什么用分步式处理呢?因为你控制器前端很少,模块化前端数量是有限的,而你后端磁盘数量又是庞大的,当你需要处理海量规模的时候,就需要实现一个很平滑的扩展,分布式存储处理企业级高端应用往往将前后端做分步处理,前端芯片来单独负责所有的主机和来自网络的IO,后端芯片负责你后端的环境连接,以及磁盘的访问,前后端都用的交换的结构。像高端的存储系统,我们USP V,EMC等都是实现这种高端的架构,实现了高可用的形式,任何一个前端的访问,都可以访问到任何一个后端,这是跟模块化一个差异性的区别。从2000年至今一直是这么一个模式。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