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拓性工作
“这两位科学家在物理学界赢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众望所归、意料之中的事情。”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韩秀峰说。
韩秀峰表示,他们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拓性工作,不仅引发了过去十几年中凝聚态物理新兴学科——磁电子学和自旋电子学的形成与快速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与电子自旋性质相关的新型磁电阻材料和新型自旋电子学器件的研制和广泛应用。
杨富华介绍说,磁电阻效应是指在一定磁场下磁性金属和合金电阻发生变化,“巨磁电阻”效应是指在一定的磁场下电阻急剧变化,变化的幅度比通常磁性金属与合金材料的磁电阻数值高10余倍。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多种纳米结构的多层膜中观察到了显著的“巨磁电阻”效应,巨磁电阻多层膜在高密度读出磁头、磁存储元件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从数控机床到MP3
“阿尔贝·费尔和彼得·格林贝格尔发现的‘巨磁电阻’效应造就了计算机硬盘存储密度提高五十倍的奇迹。其研究成果在信息产业中的商业化运用非常成功。” 杨富华说。
1994年,IBM公司研制成“巨磁电阻”效应的读出磁头,将磁盘记录密度一下子提高了17倍,从而在与光盘竞争中磁盘重新处于领先地位。硬盘的容量从4G提升到了当今的600G或更高。1997年基于“巨磁电阻”效应的读出磁头研制成功,很快成为标准技术。即使在今天,绝大多数读出技术仍然是“巨磁电阻”的进一步发展。
杨富华说,由于“巨磁电阻”效应,易使器件小型化,廉价化,除读出磁头外同样可应用于测量位移、角度等传感器中,可广泛地应用于数控机床、汽车测速仪、非接触开关和旋转编码器中,与光电等传感器相比,它具有功耗小、可靠性高、体积小、能工作于恶劣的工作条件等优点。
此外,利用“巨磁电阻”效应在不同的磁化状态具有不同电阻值的特点,可以制成随机存储器,由于其具有可在无电源的情况下继续保留信息的优点,已经成为计算机、手机、数码相机、MP3等电器必备的存储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