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 频道

云原生存储解锁上云新路径

"发展才是硬道理"道出了各行各业的生存真谛,"唯一不变的是改变本身",点明了万事万物的辩证精髓。

面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创新公司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来自金融、制造、服务等领域传统企业乃至运营商为了快速响应新业务需求、优化成本、提升效率,保持核心竞争力,需要对IT系统进行颠覆性变革。传统业务向云化转型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不二选择!

归根结底,传统企业进行业务转型的核心需求还是追求发展,力求让基业长青,甚至做"百年老店"。一蹴而就的发展方式难免激进,按部就班地实现业务过渡与转型最为稳妥:即先通过IT资源整合,优化现有架构,实现效率提升;然后建设私有云,更充分地享受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便利;进而打造混合云,综合公有云的便捷与私有云安全优势,最终实现业务云转型。

新兴云应用呼唤新的存储架构

由于绝大多数传统企业普遍深耕行业多年,存储系统架构与使用习惯已经相对成熟,比如针对ERP、CRM、文件服务、备份、容灾等业务需求,数据库、视频图像存储及归档业务基本都是独立部署的"存储烟囱",产品选型大多是强于纵向扩展(Scale-up)、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和强数据一致性的传统存储阵列。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始面向消费者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对存储系统的需求也逐渐转变为保障关键业务的同时,能够应对超大规模并发网络访问。举个例子,某大型金融企业手机银行用户超过3000万,而代表典型互联网应用的微信红包用户超过2亿,双11期间,手机银行交易数超过1000万次,而微信红包交易数是前者的1000倍。通过上述对比可见,在遭遇超大规模、亿万级并发访问,以及不可预期的海量用户热点业务时,传统架构的存储系统难免捉襟见肘,无法完美应对互联网类业务的强烈冲击。

生于云

云原生(Cloud Native)是当前应用云化的主流方式,但云原生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套技术体系与方法论,众所周知,云原生应用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迅速部署新业务。在企业传统业务模式下,部署新应用的程序环境、开发上线新软件版本所需时间通常都要以日、周甚至月为单位来计算。这不符合互联网业务快速开发、试错、迭代的苛刻需求,过长的时间成本会降低企业竞争力。

基于公有云孵化具有"云原生"特质的分布式云存储,通过自动化、服务化的方式申请和使用存储资源,基于公有云的存储资源发放时间往往在数秒内即可完成。这对于正面临业务转型的企业来说不可谓不"贴心"。

绝大多数企业云转型的业务目标基本上可总结为:支持亿万级活跃用户的互联网化运营业务。但要实现这个业务目标,则对IT系统的建设(或规划、改造)提出了一系列复杂要求:

  • 快速开发部署,支撑业务快速上线;

  • 实现开发、测试、生产一体化云平台运营,简单管理;

  • 弹性扩展,支撑海量用户带来的性能压力;

  • 合理成本,按需建设;

  • 实现自动化数据服务与运维管理;

  • 平滑对接原生云备份,云容灾等业务。

综上,利用云原生方式开发应用并敏捷运营成为普遍需求,从这个角度讲,具备云原生特质的分布式云存储简直就是"为云而生"。

长于云

云原生的存储,首先要考虑如何满足云原生应用的需求,很多企业对存储的需求随着应用的不断发展而越来越高。DropBox、Netflix是典型的云原生应用,随着业务发展,他们对存储的容量需求从几十TB增长到几十PB。传统模式下,当存储容量、性能需求增加的时候,或者接近硬件生命周期末期的时候,企业管理员需要购买更高端、更大容量、更新代次的存储,并由管理员触发(手动或基于工具有限的自动)将数据从旧设备迁移到新设备,迁移过程中还可能中断业务。但在线上,传统的办法就行不通了,因此就要求云原生存储具备如下能力:

要求一:可以成长

线上的云服务同时支撑了成百上千的应用,其中某些应用可能在白天持续工作,某些应用的压力高峰则是在凌晨,不同应用错峰使用正是云存储通过削峰填谷来帮助用户实现最大投资收益的基础。但这也带来一个严峻的挑战,系统必须7*24小时持续运行,不能有任何时间的业务中断,包括计划内的停机。

要求二:能够代谢

所有的硬件都有生命周期,公有云需要在不影响千百万应用的情况下实现硬件的更新换代。如果公有云存储庞大的数据量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进行迁移,先不论迁移方案何其复杂,仅迁移时间就可能花费数年的时间。此时则会陷入一个怪圈,刚刚完成迁移,新的硬件又已经变成老硬件,意味着新一次的迁移马上开始。

此外,云存储必须具备在线扩展性能、容量的能力,此时基于软件定义的分布式存储成为非常好的的云存储架构。通过增加节点,存储系统的处理能力,存储容量都将提升,配合基于QoS控制的自动数据迁移、数据均衡特性,即可实现存储随业务一起成长;更换新硬件时再通过软件控制自动将老硬件上的数据迁移到新硬件上,迁移完成后老硬件即可退出服务,这样云存储就可以完成一次新陈代谢,从而实现流水的硬件,铁打的数据存储池。

企业应用云化的几种模式

生于云、长于云的分布式云存储如何帮助企业云转型?是否只能把企业应用迁移到公有云上呢?答案是否定的,帮助客户实现业务平滑云转型是每个合格的云服务供应商必须提供的方案。企业客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云转型方案。这一过程中存储云化因涉及"数据"这一企业核心资产,是企业应用云化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和环节。通常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模式。

  • 存储整合:凭借云存储的高性能、大容量,实现对传统存储的替代,通过降低运维管理复杂度,享受最新硬件平台带来的硬件红利,从而实现更低的TCO。

  • 私有云:基于软件定义实现存储资源的弹性按需发放,兼容多种不同的云平台,可以轻松帮助客户构建私有云。

  • 混合云:通过将冷数据归档到公有云,或者基于公有云构建异地灾备中心,可以进一步降低TCO。与此同时,利用公有云按需付费,全球、全国范围提供服务的特性,可以用很低的投入对创新业务进行孵化,同时又能够实现公有云与私有云之间的数据流动与互通。

基于业务整合、私有云、混合云多种模式,帮助企业在不改变现有应用架构的基础上实现应用云化,以最小代价,最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完成云转型,与公有云同源的云原生存储是最基础的技术保障。凭借一致的产品能力,统一的接口,从而提供一致的使用体验,实现应用云化"零"改造;云原生存储天然支持与公有云数据流动和互通,无需额外的软硬件"网关",不仅能提供更高的可靠性,还可以节省投资。

结语

随着云技术的普及,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云化转型过程中,采用通用硬件平台的软件定义分布式云存储,这样可以更充分发挥其大规模横向扩展(Scale-out)、弹性按需、极致扩展等优势,构建开放、灵活的云平台,资源随需所用,支持业务快速部署,满足不同场景应用需求,为业务敏捷开发与运营开足马力!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