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 频道

黑幕不断的海鲜业,能否靠区块链拨乱反正?

  【IT168 评论】吃海鲜是件快乐的事。可恨的是,很多黑心商人总是要毁掉这种快乐。他们用死掉的海鲜,偷偷掉包顾客选的活海鲜;卖着吃人工饲料和激素长大的养殖海鲜,却声称是野生的……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在利益面前,这些商人的良知被瞬间抛之脑后,消费者花了大价钱,却往往得不到该有的价值回报。你说可恨不可恨?

  所以大家如果想吃到真正新鲜健康的海鲜,基本只能靠两种办法:一种靠花大量时间精力了解海鲜知识和行业内幕,成为懂行的老炮儿;另一种靠走狗屎运。

海鲜业黑幕不断,区块链能否让大家放心?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终究是有益的,在欺诈行为猖獗的海鲜行业,区块链的应用将为消费者带来福音。这项技术因为比特币等数字加密货币而被大家广泛熟知,它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其核心优势在于数据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性。

  区块链打造可信任海鲜供应链

  2016年,一个海洋保护倡导组织——Oceana编制了一份来自200份关于海鲜欺诈的研究报告。根据他们的发现,高达20%的海鲜没有被正确标示,比如餐厅用养殖鱼假冒野生鱼,商家给鲸鱼肉贴上“金枪鱼肚腩”的标签行走私之实等等。这个问题延伸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以及供应链的各个层面——从捕捞销售。

  根据Oceana的报告,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增加商品的可追溯性。报告中称供应链上的商品信息应是透明可查的,且详细地进行记录有助于减少造假的情况发生。区块链可以用来记录这些信息,如我们所说,它的关键优势在于不会被篡改。

  许多公司都在寻找将其应用于海鲜供应链的方法。2017年4月,英特尔发布了一个实证性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利用Hyperledger Sawtooth——一个创建和管理区块链的平台——提高海产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该研究利用传感器持续跟踪记录鱼的位置、温度和其他一些特征,直到它们从海里被捕捞到渔船,最后被送到餐厅。

海鲜业黑幕不断,区块链能否让大家放心?

  201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公布了“区块链供应链可追溯项目”(Blockchain Supply Chain Traceability Project)。通过这个项目,世界自然基金会及其合作伙伴可通过在区块链上记录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来打击非法捕捞金枪鱼。

  太平洋金枪鱼的买卖目前要么被纸质记录追踪,要么根本没有记录。现在渔民可以通过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和扫描在区块链上登记他们所捕获的鱼。

  “通过区块链技术,使用一个特定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通过扫描金枪鱼的包装,很快就能知道你手里这条金枪鱼的经历——被捕获的地点和时间,被装在哪种容器里和捕鱼方法是什么等等。”WWF(新西兰)首席执行官Livia Esterhazy在一份新闻稿中说,“消费者可以确信他们购买的是合法捕捞的金枪鱼。”

  然而系统并不完善

  当然,让供应链上的每个人都认可一个新的记录系统可能并不容易。因此有人提出了一个同样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加密货币解决方案,我们暂且称之为“渔币”。其想法是通过渔币对供应链上的所有人进行奖励,以鼓励他们直接向区块链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例如,渔民可以将他们所捕捞的海鲜的信息、收购这些海鲜的餐馆或公司的信息等发送至区块链系统,以便进行记录。这样就可以触发相应的智能合约,将一定数量的渔币转移到该渔民的加密钱包中。然后,渔民们可以将这些渔币兑换成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充话费。

海鲜业黑幕不断,区块链能否让大家放心?

  不过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加密货币的可行性仍有待商榷,毕竟“炒币”的大有人在。由于缺乏管控,加密虚拟货币与真实货币的兑换比率忽高忽低,各种交易平台上,价格一夜之间上涨(或下跌)数倍的加密货币比比皆是。这种不受控与易变的特性,使加密货币难以成为一种广泛流通的可用货币。我们前面所假想的“渔币”当然也在此列,它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也很容易被有心之人当作获取暴利的工具。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将区块链应用到海洋食品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未达到可以大规模商用的程度。区块链技术可能也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海鲜行业的“黑幕”,如果是大规模商品化销售还好说,但如果是小摊小贩,没有商品标签与流程化的加工包装过程,他们就不在支持区块链系统的供应链之内,其行为也无法被监控。当然,这是属于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与区块链的关系可能不大。

  区块链在海鲜行业应用中的表现,恰恰也是这项技术的现状。不可否认,区块链将来很可能对全球各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在各种炒作、谎言漫天飞的当下,我们更应理性待之。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