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 频道

华为存储:融合开放创新 不惧高端争霸

  【IT168 评论】提到“高端存储”,大家的第一印象普遍是“高”——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以及高昂的成本,当然更高的是它的门槛。高端存储虽有着高昂的利润,但过高的技术门槛、大手笔的投入,挡住了相当一部分国产存储厂商前进的步伐,这也导致这个市场长时间被IBM、EMC、惠普、NetApp等海外巨头所主宰。

  不过对于目标成为存储行业领头羊的华为来说,如果没有高端存储作为后盾,那么这一目标就是一句空话。2013年,华为高端存储在中国市场不断发力,并在第四季度首次取得了销售收入、销售套数、销售容量、全球市场厂商平均增长率、中国市场厂商平均增长率五项第一的亮眼成绩。毫无疑问,华为存储如今已杀出几家巨头建立的行业壁垒,从成都研究基地的规模和研发投入来看,华为显然有着更为深远的目标。

  两大旗舰 再创佳绩

华为存储:融合开放创新 不惧高端争霸

  ▲华为IT存储产品线副总裁孟广斌

  据华为IT存储产品线副总裁孟广斌介绍,成都研究基地是华为存储的全球总部,亚洲最大的兼容性实验室也坐落于此。此外,华为存储在全球共设有5大研发中心,存储研发人员规模已达到3000人,产品共销往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投入超过20亿美元。

  产业链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推广产品,2013年,华为高端存储的两款旗舰——OceanStor 18000和OceanStor 9000就分别在销售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佳绩。其中,仅上市1年时间的OceanStor 18000便在去年销售出了151套,其中中国出货150套,比已在国内销售10余年的HDS VSP系列高出9套。值得一提的是,人社部所搭建的存储平台采用的就是OceanStor 18000,它将人社部四大业务整合到统一的存储系统,承载了我国13亿人口的社保数据。华为IT产品线存储营销高级产品总监李义陶表示,欧洲是今年OceanStor 18000海外的发展重点,目前在西欧已有产品交付到用户手中。

华为存储:融合开放创新 不惧高端争霸

▲华为IT产品线存储营销高级产品总监李义陶

  相比OceanStor 18000,OceanStor 9000虽然低调,但从未停止布局的脚步。据悉,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以及中央电视台媒资库都是OceanStor 9000的客户。OceanStor 9000的核心是借用互联网的设计思维,通过一致性集群解决海量数据访问难题,支撑海量大数据应用。

  秉承“融合”之道

  “融合”是华为一直倡导的趋势。这种融合不仅包括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之间的融合,也包括华为内部IT产品线和外部IT产品之间的融合。在孟广斌看来,融合最大的受益者是用户。华为拥有完整的IT产品线,可以说每个指头都可以去打自己的市场。虽然技术是可以快速获取的,但是不同厂商的产品不一样,往往需要不同的产品柔和到一起。华为的“手指”可以和其他产品进行互联互通,就仿佛同一双手一样,可以做很多事。这也是华为融合的根本优势,既符合客户的利益,也符合华为内部的利益。

  华为数据中心也是其“融合”理念的一大体现。孟广斌表示,华为数据中心在建设IT系统时,秉承“只用最好”的原则,在设备的招标和采购上,对IBM、思科的产品与华为同等对待。在同样的标准和综合竞争力考量下,华为总部数据中心的网络设备100%由华为制造,而在服务器和存储方面,也有80%是华为自主研发。也就是说,华为公司自产的设备能够占到这个比例,说明它对于数据中心来说就是最好的。而华为的产品与结构方案也在华为数据中心内部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发展。

  谈到高端存储的未来趋势,李义陶表示,闪存的运用将是存储设备的演变方向。对用户而言,哪家闪存的可靠性更高,长期维护成本更低会是左右他们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这同时也是OceanStor 18000的研发目标。作为核心的数据引擎,高端存储的应用和管理能力能拉动其他小型数据管理设备需求。虽然现在数据中心云化的趋势很明显,但是高端存储产品形态将长期存在,更多地承载企业私有云引擎的作用。

  布局大数据 修炼“软实力”

布局大数据 修炼“软实力”
▲华为OceanStor 9000大数据存储系统

  面对日益火爆的大数据领域,华为在今年的目标是发展超过66个大数据重点客户。孟广斌认为,大数据是IT产业应用型发展的风向标,华为早已蓄势待发。OceanStor 9000大数据存储系统是业界唯一可以把存储、分析以及归纳三位一体,集成放在一套系统中的存储设备。作为专为大数据业务应用而设计的大数据存储产品,OceanStor 9000在系统统一调度模块的管理下,数据可实现同一套系统下,在多级存储之间自由流动。

  OceanStor 系列硬件的强大往往让人忽视了华为自研的“软实力”,对此李义陶透露,2014年华为会重点向大家展示存储的软件能力,预计5月份发布的华为走向融合的第一代产品——“V3”就是其中的重头戏。而存储服务器、云计算等存储上层的管理软件也已归纳至一个产品线,能够为企业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管理平台。

  对于国内的厂商来说,自主研发之路可谓艰辛,但华为却一直在坚持。如同华为反复强调的,自有技术才是第一核心竞争力。“用户之所以选择华为,不是因为华为是国产品牌,而是因为华为能够针对中国用户的需求提供更可靠、更高性价比的产品。”——相信这也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华为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所在。

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