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 频道

Gartner张瑾:绿色IT进企业前三优先重点

  【IT168 专稿】根据IDC的估算,从运行成本控制的角度看,在IT行业中,能源消耗成本已经达到其硬件采购成本的25%。而数据却正以52%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不断攀升。当企业及大中型机构面对不断变化的业务压力,以及呈指数级快速增长的数据时,需要对数据中心环保、节能方面的特性予以足够的考虑和重视。

  与此同时,企业数据中心领域各类产品也纷纷贴上了“绿色节能”的标签,各种以“绿色节能”为主打卖点的新技术也层出不穷,那么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是否能够为企业打造一个真正“绿色节能”的数据中心?企业CIO及数据中心经理又是如何看待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的问题呢?

  IT168日前邀请Gartner数据中心系统部首席分析师张瑾,一同探讨有关数据中心“绿色节能”趋势的看法,以及在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方面的尝试与实践。

  主持人:您认为绿色节能这个发展趋势有什么什么样的一些具体意义。是属于厂商层面的概念炒作,还是用户本身会有这方面的需求?

  张瑾:我觉得从现在来看,应该说厂商炒作已经越来越弱了,更多是来自于用户自身的需求。我觉得其实有几个方面,一个是从用户端为了自己省钱这个角度来说,实际上我们发现现在的用户是非常主动的在采用这些绿色节能的技术。尤其我们在2010年8月份的时候,去年年中做了一次有关数据中心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的市场调研。调研的对象主要是大型用户,我们调研的结果发现,现在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有关绿色IT的问题已经进到了企业前三的优先重点,就是说企业的数据中心策略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已经到了前三,这么大的变化。

  实际上有39%的用户都认为这是一个最大的推动力之一。这个结果实际上变化非常大,应该说从2009年,就是前一年的调研结果上来看,Green IT还是在它们的最后一个,所以我们对这个结果也很惊讶。实际上应该说用户现在从自身需求的角度,他们非常主动地在慎重考虑有关Greet IT的问题。另外从国家政策角度来看,这个推动力也非常非常大。前一阵我正在写一个有关于Greet IT的报告,做了一些调研才发现,原来中国推广Greet IT居然有这么长的历史,从1989年中国就有开始有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很多法规,包括1995年又有大气污染的法规,当然我觉得中国执行力一直都不太好。

  我觉得从哥本哈根的联合国会议以后,中国拿这个事非常非常认真,我们也听到过很多各式各样的新闻,尤其在一些二级城市或者相对偏远的地方,政府用拉闸限电这种方法来控制能源的消耗。我们也发现因为现在政策直接影响的是这些国有企业,而中国大的IT消费者实际上有很多都是国有企业,所以我觉得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采购行为。所以我们觉得,从现在来看,应该说绿色节能不再是厂商炒作的问题,而是用户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了。

  主持人:那我就再确认一下,您刚才提到第一个调研是39%的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是国内用户的数据吗?

  张瑾:对,国内用户。

  主持人:我不知道您有没有国外用户的资料,您会觉得这个数据跟国外的数据比起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张瑾:很接近,从2009年做同样的调研的时候,中国跟国外差距还很大。因为那时候Greet IT已经是国外的用户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中国用户还把它放到最后,从去年就是一下子从最后跑到最前面去了,所以有很大的变化。

  主持人:其实我们在最近也是跟一些用户都走访过,我们通过电话也了解了,很多用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确实也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我采访的大概有这么两到三家企业,现在对他们的机房来说最大的限制是电力上的限制,他可能机房的空间也还够,他也有预算去采购一些新的设备,但他发现机房最先部署的电力情况不够了。

  张瑾:对,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也是有很多大型用户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也发现现在限制很多IT部门最主要的原因,电力已经变成了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了。我觉得也不奇怪,回想一下我们五年前计算机机房里面好一点的水平,跟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觉得罪魁祸首是从多核CPU开始,从多核CPU到后来的刀片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些技术,都是说如何在一个更小的范围还能够提供一个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我觉得现在一个机柜的计算能力可能相当于原来一排机柜的计算能力。它实际上是说我的计算密度提高了,等于我的耗电密度提高了,一方米的面积所需要的电能要比原来大得多。实际上我们也走访过一些大型用户,问他们有关一些很新的计算设备,比如说Oracle现在新有的Exadata等等类似这样的设备。实际上在阻止他们采用这些新的尖端设备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电能是很多用户无法承受的。

  主持人:那您会觉得真正在采购过程中间,绿色、电能方面的考虑已经是用户非常看重的指标了吗?

  张瑾:没错,尤其是这些新的,高密度计算的设备,它们的电能是用户非常关心的指标,它们直接决定着这个设备可以用或者不可以用。

  主持人:那么对于用户来说,因为现在数据中心可能包括很多个层面,可能有服务器,也有存储系统,还有网络,还有很多周边的一些设备。那么你觉得用户他在考虑整个数据中心电能的时候,它是整体考虑,还是说他能分得清楚哪些是服务器这边耗的电,哪些是存储器这边耗的电,他有这么精细化吗?

  张瑾:应该说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工具帮助用户来实现这个功能,但是用户真的非常希望有这么一个工具来帮助他们。因为现在用户所面临的能耗,大家所看到的就是电表上到底走了多快,他根本看不到这个电能到底用在什么设备上了。应该说现在也没有任何一个工具,或者某一种软件能够帮助用户做这个诊断,所以我觉得这也是用户现在面临的重要困扰之一了。

  主持人:但实际上用户是非常希望了解这方面数据的?

  张瑾:对。

  主持人:因为现在也有很多厂商提供这种绿色节能的打包服务,包括戴尔、IBM也能给用户数据中心机房提供一些优化的方案,他们会通过哪些方式去评估数据中心的能耗呢?

  张瑾:我觉得厂商的这些绿色的改造,其实基本的思路是一样的,就是说如何用一些新式的设备,以更低能耗得到跟原来同样的SOA。比如说计算设备就是同样的计算能力,存储是同样的储存容量。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方法,因为IT技术发展这么快,应该说每一代的产品,都比前一代的产品能效比好。

  主持人:在同等性能的情况下,能耗都会降低。

  张瑾:对,或者说在同等能耗的情况下都能提高好几倍的性能,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我的感觉现在用户倒是非常关心Greet IT的问题,但是用户的着眼点我觉得还是值得商榷,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说现在用户关心的是各种各样的参数表,就是说看这些示意图上面的能耗是多少瓦。应该说这个瓦数跟它实际真正耗电不是直接相关的,因为大家也知道同样的系统在不同的负载情况下,很有可能它的能耗有很大的差别。

  比方说单个设备它节能,节能质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觉得现在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用户还没有关注到。比如说我在对现有的机房本身能不能做一些改造,比如说重新设计我这个通风走的路线,或者说把这个空调改进一下,或者说把UPS如何能够改进一下,实际上这些方面所节省出来的能耗很有可能远远超过技术带来的。换代一个服务器那得花多少钱?所以说现在用户着眼点主要着眼于这些计算设备,或者说服务器、网络设备或者存储本身,没有关注这些更宏观的东西。

  另外来说现在有很多软件技术不是硬件本身的设计,也同样能够提高效率。因为我原来一直在做存储,现在也在做存储,就是这些存储技术,比如说咱们好多年前一直在提它,Thin Provisioning、包括后面的这些重复数据删除等等这些技术,这都是能够大规模降低存储需求的技术。它从根本上在减少你的需求,就说你原来需要三台设备,现在只需要一台了,是这种级别的改进。所以说我觉得这些技术在用户考虑绿色IT的时候,还是考虑得远远不够。

  实际上还有很多个层面可以考虑,我觉得这个扯得有点远了,我们之前都听说过谷歌、雅虎都把自己数据中心的位置从大的城市转移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

  主持人:黄河机房,还有什么在极地冰川的。

  张瑾:实际上我看到中国的大用户也有这种动作了,因为我前一阵听说中国一个很大的电信运营商,它也想在做数据集中的时候把中心放到内蒙古,因为内蒙古的风电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我觉得中国大用户也开始有这种尝试了,但是我觉得这种尝试还远远不够。因为类似同样规模的比如说电信运营商,或者说其它各种各样的银行也好,这些大的IT消费企业也有类似同样的需求。但是很少有人想到用这种方法来实现绿色IT。

  主持人:感觉这种方法的风险应该会比较大,数据中心迁移这不是一个小事。

  张瑾:其实风险我倒不觉得,因为现在迁移有无数的工具可以帮你做。中国跟美国比较大的差别是什么呢?在美国随便一个洲,随便一个什么小城市你都能找到一帮很懂IT的人,中国我觉得你离开沿海几个大城市,在人才方面会有很大的挑战。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就是说如果整个产业推动着那边的需求,那边自然会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到那边去。所以我觉得这些大的企业也不是做一次推动祖国城市之间均衡发展的举创。

  主持人:我刚才还想,您刚才也提到了用户现在考虑数据中心的情况还是比较片面,可能对于用户来说是不是通过一些管理的手段,比如说他现在什么都不需要动,他需要下一些管理层的命令。这个我想不是数据中心机房节能了,可能是他们公司节能了,可能这方面的问题。那您刚才提到那个Thin Provisioning,您觉得这个Thin Provisioning技术应用的状况怎么样?

  张瑾:应该说这个技术中国跟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我现在没有特别具体的数据,但是从我们的每次访谈上来看,都是只是有非常非常低比例的用户在使用这个技术。同样这个技术在北美实际上基本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准技术,就是说基本上所有的大型企业都已经在采用,或者至少是马上要采用。

  主持人:但是重复数据删除我感觉会好很多,我不知道我这个印象对不对。

  张瑾:我觉得重复数据删除应用得更广也是应该的,因为Deduction这个技术基本上。

  主持人:就主存储里面来说。

  张瑾:这跟主存储和被存储倒关系不大,这个Deduction实际上它所提升的比例基本上是把你的效率从30%提升到60%,基本上这种级别上的提升。而重复数据删除是10比1这样的规模。但是对中国用户来看,也有一些差别,为什么呢?因为数据备份在国外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标准要求,但是在国内实际上还有很多的用户,在数据备份和恢复方面还做得比较简单,不太像他们一样有这么复杂、详细的备份策略,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比如说每周做一次全备份,类似这种相对简单的备份,所以从备份系统本身的重要级别,和它能够提升的效率之间都有一些差距。

  主持人:那您觉得现在咱们在推广这个绿色数据中心的过程中存在哪些瓶颈呢?您刚才可能谈到一点,用户可能对绿色数据中心的措施上还看得比较片面,您这边还有别的建议能够分享吗?

  张瑾:我觉得其实如果说有什么问题,实际上所有问题都是这样,广度、深度和高度三围。咱们刚才提到的比如说现在的用户太关注与单个计算设备的性能提升,而不太提升整个机房,我觉得这是一个广度的问题。就说我只看到了这间屋子里所装的设备,没看到这间屋子本身实际上也有很多改进的余地的。从深度来说我觉得就是刚才所提到的各种各样提高效率本身的这些技术,实际上这些技术很多,因为我是比较关注存储,我相信在网络上或者是在服务器的计算能力上面,肯定有类似很多这样的技术。

  主持人:而且有一个特别普遍的应用就是虚拟化。

  张瑾:对,没错。虚拟化很显然是一个能够改善数据中心整体效率的技术,这些技术在中国的应用都还有很多的潜力可挖。另外刚才说的高度,高度我觉得就是说从机房选址大家就应该从绿色的方面来考虑,所以我觉得在各个方面用户都还有很多的地方可以考虑。

  主持人:现在谈到云计算,您觉得云计算跟绿色数据中心这两者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张瑾:现在云计算是无法回避的,因为现在一切都在云上。所以我觉得肯定有很大关系,我觉得关系在几个方面。在中国谈云,其实谈得更多的是共有云,因为中国在推广这个概念的时候,政府推广的就是在公共云上。我觉得实际上有几个推动,一个是说既然是共有云,它自然是一个集中的,就说我原来很多的小的数据中心,称不上数据中心的小机房都可以合成一个大的数据中心。

  集中化本身就是一个提升效率,那是肯定的,就是说我用10台小机器所耗费的能量肯定是一台大机器的多少倍。但是这10台小机器加在一起它的性能不一定能够达到一台大机器,这是一个常识,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说集中化本身就可以带来一系列绿色的好处。

  另外来说在这个集中了之后,实际上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刚才咱们说的这些虚拟化等等各种各样的技术,包括咱们刚才提到的Thin Provisioning和重复数据删除都是在越大规模的系统上,它能够达到的效率越高,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对于它的推动力也就越来越大。而且因为集中的大规模数据中心,它自然会对新技术有充分的敏感度,它肯定不像这些小型企业,他们不是做IT,他们不会随时去关心到底现在的服务器出到什么程度了,现在有没有新的存储技术了。

  现在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他们每采用一次新的技术做一次新的技术改进,它投资回报的时间周期会远远快于小的数据中心或者小的机房。所以我觉得云对于绿色还有一系列的推动,另外来说还有一类的新技术,我没有说这个技术未来一定会怎么样,但是我现在看到这个很有意思的技术,就是这个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就说集成集装箱的数据中心。

  这种数据中心从绿色的角度来看,它们在集装箱的内部设计本身都已经充分考虑到了绿色的问题,刚才咱们谈到的包括散热通道等等这些问题,它都已经充分考虑到。那么我应该认为这些模块化的数据中心本身的绿色程度是很高的,而且它又比较方便于刚才咱们提到的这种数据中心迁移。如果中国再搞一次奥运回的话,我可以弄一大堆集装箱过来,奥运会完了,上海又要搞一次世博的话,这些集装箱直接就空运走了。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应该说实际上对于整个社会IT的绿色化是有非常大的推动力。

  主持人:非常感谢张瑾先生今天来到演播室给大家分享了一些有关绿色数据中心的看法和建议,其中有一些是用户在做绿色数据中心的尝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那我们也希望各位网友收看我们本期访谈能够有所启发,多谢收看,再见!

  张瑾:谢谢大家,再见!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