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 频道

圣荷塞信使报:惠普复兴战略行之有效

  【IT168 评论】导读:美国《圣荷塞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网络版今天刊登署名克里斯·奥布赖恩(Chris O'Brien)的文章称,惠普过去10年间通过大规模并购成功实现了复兴,并且连续25年稳居硅谷150强榜首。

  以下为文章全文:

  稳居榜首

  看看惠普如今的旺盛精力,很难想象5年前它还是一家前途未卜的企业。

  那时,担任了6年惠普CEO的卡莉·菲奥莉娜(Carly Fiorina)被迫离职。在她的领导下,惠普2002年收购了康柏,这场收购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最终的结果也喜忧参半。不仅如此,在与戴尔、IBM等企业的竞争中,惠普也大幅落后。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Endpoint Technologies Associates分析师罗杰·凯(Roger Kay)说:“5年前,你可能会认为戴尔是王者,而惠普已经溃不成军。”

  但如今,惠普通过并购重塑自我,并且转型为一家巨无霸企业,而戴尔却在走下坡路。IBM的市场领导地位也在面临着惠普的严峻挑战。在硅谷150强榜单中,惠普一直位居榜首。目前看来,这一地位至少可以再保持10年。

  过去4个季度,惠普实现收入1170亿美元,是苹果的2.5倍。尽管苹果同样实现了引人注目的复兴,但该公司是通过创新而非并购实现这一目标的。

  虽然苹果仍在持续增长,却不太可能缩小与惠普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最有可能与惠普展开竞争的是思科和甲骨文,这两家企业都在开展积极的并购,其中不乏规模巨大的交易。谷歌则是一个未知因素,具体情况要取决于互联网广告行业的发展。

  惊人表现

  目前来看,在《圣荷塞信使报》发布的“硅谷150强”榜单中,惠普已经连续25年稳居榜首。但10年前的情况与如今却有很大的不同。当惠普1999年将安捷伦分拆出去之后,该公司在硅谷150强中的领先优势便大幅降低。在2000年的榜单中,惠普年收入仅为488亿美元,排名第二的英特尔则达到了337亿美元。

  自那以后,惠普用于收购的资金已经超过450亿美元,其中就包括上周完成的对3Com公司总额31亿美元的收购,这也是惠普在此期间规模第四大的并购。

  “我们从不同的消息渠道了解到,尽管惠普今后的并购会有所减少,但其规模仍会继续增长。”这是惠普的竞争对手给出的可怕预言。

  为了理解惠普的复兴战略所带来的影响,我决定回顾一下惠普展开大规模并购战略以来的表现。其增长的确非常惊人:

  - 惠普的员工总数从2001年的8.62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30.4万人;

  - 市值从2001年的320亿美元增加到1261亿美元;

  - 每股收益从2001年的0.89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88美元;

  - 股价从2001年8月31日的23.21美元(宣布收购康柏前一天的收盘价)上涨到上周四的54.23美元,涨幅达到134%,同期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涨幅仅为12%;

  - 现金流从2001年的25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34亿美元,为惠普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正确战略

  但并非一切都完美无缺。在此期间,惠普增发了大量股票,稀释了股东价值。2002年,惠普的总股本约为19亿股,但如今却已经达到24亿股。该公司目前正在开展12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以减少稀释程度。

  我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篇文章中写过,对于惠普的部分员工而言,这一时期是充满痛苦的。惠普在此期间共计裁员7.5505万人,为此支付的遣散费达到55亿美元。与此同时,惠普还招聘了几乎同样数量的员工。这是一次巨大的震动,尽管其财务业绩得以提升,但对于一家既没有面临崩溃也没有面临破产的企业而言,如此大规模的裁员的确令人震惊。

  我并不想对菲奥莉娜任期内的是非功过进行评判,也不想对惠普的复兴究竟应当归功于菲奥莉娜还是现任CEO马克·赫德(Mark Hurd)妄下定论。这一时期有着太多的外部因素,例如经济和技术转变,因此很难对这些问题做出正确判断。而且,我也不认为这样的评判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我看来,惠普过去9年间延续了战略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讲,这一战略是由菲奥莉娜制定并由赫德延续下来的:收购大量企业、彻底改革人事制度、积极参与竞争。

  至于功劳究竟归属所有,还是留给其他人来评论吧。但从惠普的整体复兴战略来看,结果非常明确:这的确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