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 频道

范承工:百里挑一的人才撑起EMC中国研发

  【IT168 资讯】这篇来自我们研发集团的主席范承工博士,也是我们集团的创始人。在我们举办“我的EMC我的情”博客大赛时,他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他的三年校园行的曼妙回忆……

  一转眼,EMC中国研发中心已走过了三个春秋。三年里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而其中比较难忘的是每年一度的校园招聘。

  尽管中心才三岁,校园招聘的活动,我们却已经做了四届。2006年2月初我接受了回国创建EMC中国研发中心的任务,开始筹备工作。2月底,第一次出差来北京,得知我来晚了,每年一度的校园招聘的季节已经进入了尾声,我们是招?还是不招?

  我转天就去了清华和北大。在北大,就业办公室的老师告诉我,两天后就会有一次大型的学校主办的招聘活动,会有上百家公司,上万名学生参加。我一听,眼睛一亮,“还有位子吗?”“正好还有最后两个位子,在出口位置。”“太好了,在洗手间边上也行啊,必经之地嘛。”当场,我就把最后两个摊位定下来了。可回到公司,我才犯了难。第一,我那天将已离开北京,去西安、成都、上海考察中心的未来地点,谁去摊位上站岗呢?我在国内单枪匹马,尽管李映,Peter都已经准备加入中心的领导团队,但他们仍在美国交接上一任的工作。第二,只有两天的时间准备,可当时我们是名副其实的皮包公司,连一张海报都没有。

  于是我上了回国工作的第一课:Nothing is Impossible! 我们EMC市场销售公司的人事部同事毛遂自荐,帮助我们去站台。市场部的同事当天就设计了海报,我们的招聘口号是“十年铸一剑”,"Save the Best for the Last"。一天之内,海报就已经印刷好,并且在周四早晨8点钟贴在了会场。当时我人已经在西安,看到了招聘会场人山人海的照片,心想,万事以人为本,看来今年校园能招,我们这个研发中心能成!

  2006年的四月份,李映、Peter、Angela上任了,我们马不停蹄地开始了2006年的校园招聘行程。由于人手还是不够,每天一个城市的行程,有时还需要自己背着一麻袋的背景面板与海报,穿梭于机场宾馆;同时美国的同事老孙也友情相助,参加了我们面试的路演;Peter还亲手创作了我们的第一份笔试。这样的辛苦没有白费,7月17日,第一批40名校园招来的员工正式上任了。同一天,EMC中国研发中心正式开张。

  在2006年的7月,我们建立了许多传统,如为期两周的Foundation Training ,如Pt=I²R的中心文化,如类似NBA的选秀方式,都是在那几天建立的。而这第一批员工成为了中心的Foundation Team,他们的工作也获得了总部的高度评价。

  随着研发工作的顺利展开,我们对人员有了更大的需求。2006年10月, 2007“腾飞之初,成就未来”校园招聘活动就又开始了。现在我们的阵容强大了,有了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经理Linda组织协调,又有了资深技术领导者Robin和Gus的加盟。 而没有改变的是,校园宣讲仍是一个辛苦而又令人兴奋的旅程,每天从一个城市飞向下一个城市。有一次在飞机上我和Linda还沉浸在刚刚结束的上一站宣讲会的热烈气氛中,讨论着我们中心的计划与未来,也许我们讨论得太忘我了,前排旅客转过身来,恶狠狠地瞪着我们,做禁声手势,Linda和我这才伸伸舌头,回到现实。

  而在全国的校园跑一圈,也是我们饱口福的机会,但行程往往排得很紧,很多时候只能在学生食堂混口饭吃。偶尔也能抓住机会大快朵颐,如这张图上的李映与Linda在西安大嚼羊肉泡馍。

  2007年以来,我们对于校园招聘越来越熟门熟路,并不断改进创新。2008与2009年相继启动“青青子衿,居易安信”,“悠悠我心,唯易安信”两届活动,并发明了携手三人行计划。每一名同学在申请时,还可以推荐另外三名同学。如果一名同学成功被EMC录取并且加入,那么所有推荐他或者她的同学都能获得一份精美的奖品。这样一种P2P类型的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同学知道,申请EMC,也能够帮助EMC知道每一位申请者有多少同学看好他/她。而且,每一位收到我们录用书的同学都多半有其他选择,通过这个活动, 我们就增加了不少说客:那些把宝押在这位同学上的其他同学。

  在过去四届校园招聘中,共有大约250名校园毕业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申请,最近的2009年,有15000余人申请,而最后只有幸运的50多人来到EMC大家庭。每300人选1个,我想如果我自己大学毕业来申请EMC,可能都难以被录取。而这些百里挑一的人才,与我们招来的有经验的工程师一起,撑起了EMC中国研发中心的一片天空。对于我来说,每年的校园招聘的季节是我最热情高涨的时候。每当在校园宣讲会中看着几百双聪颖而充满渴望的眼睛,我看到了EMC在中国的未来,也看到了中国IT的希望。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