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评测中心】很多玩家,乃至普通用户也应该听说过,WD(Western Digital,西部数据)的Raptor在桌面级别硬盘中算是一个异类:它们都是10000RPM转速的SATA硬盘,由于桌面级别硬盘绝大多数都属于7200RPM,因此Raptor一直都是桌面硬盘中性能的佼佼者,受到游戏玩家和追求极致性能的用户的喜爱。

WD1500ADFD,也就是第二代Raptor:Raptor X
目前市面上的Raptor X已经出现了两年了,这款型号为WD1500ADFD的Raptor容量为150GB(单碟容量为75GB),采用了传统的水平磁记录技术,在现下硬盘容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的情形下已经逐渐力不从心,更新换代的时候已经来临。

披着马甲上阵的VelociRaptor : WD3000BLFS
在市场上早在4月初的时候,笔者就听到了WD会发布新一代Raptor硬盘的消息,最让人感到意外的就是,这个Raptor是2.5英寸外形(Form Factor)的。很快,我们拿到了这个最新一代Raptor硬盘VelociRaptor全中国仅有的两个中的其中一个,它的型号为WD3000BLFS,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硬盘。
相比于以往,VelociRaptor改变非常之大,首先,它的单碟容量为150GB,其上一代Raptor X单碟容量为75GB,增大了100%,尤其是考虑到VelociRaptor的盘片直径更为细小之后(VelociRaptor为2.5英寸,Raptor X为3.5英寸)——这个盘片直径也是很大的改变。单碟容量的提升很容易带来性能的提升,看过我们IT168的单碟320GB西数硬盘评测的玩家应该会很容易理解。

三代Raptor规格对照表
单碟容量的提升,让标称的内部持续传输速率从Raptor X的84MB/s提升到了VelociRaptor的120MB/s,再一次地,这个速率的提升没有达到两倍是因为,盘片变小了,盘片的线速度有所降低而导致。
小盘片带来的并不都是坏处,实际上,好处更多:同样为10000RPM硬盘,我们可以看到VelociRaptor的寻道速度就要比以往的快,因为磁头移动的距离减少了,自然也更快了。
最后VelociRaptor的功耗也值得一提:比上一代Raptor X降低了大概40%左右,一方面较小的盘片对马达的要求是降低了,一方面应该是电路上的改进。功耗上的降低带来了发热量的降低,我们现在可以有充分的理由来怀疑Ice PAK存在的必要性。
关于规格表,还有很多可以说的地方,但是一次说完无疑比较枯燥,笔者将会融合到后面的内容结合去讲,下面我们先来看看VelociRaptor独特的外形。
一眼看到VelociRaptor,你可能会感到很惊讶:哎,这硬盘怎么这么小?再看:怎么外面包了一个壳?
这都是因为VelociRaptor采用了2.5英寸外形的缘故,根据数天前WD发布会上的说法:采用这个外形因子的原因是,为了避免高转速带来的震动的影响,同时为了降低温度和运行噪音,最后采用了这样的外形配合一个散热器的做法。

VelociRaptor外面的黑色散热盖叫做Ice Pack
说到2.5英寸,很多人会想到笔记本硬盘,不过2.5英寸并不是笔记本专用,Seagate的Savvio开创了企业级2.5英寸硬盘的先河,现在WD也一脚踏了进来,这不能不让人开始猜想WD VelociRaptor采用这个外形因子的动机。
我们收到的仍然是一个Engineering Sample,也就是俗称的工程样板。
最外面的Ice PAK一般人很难拆下来,因为它使用了六角螺钉固定——我们不得已扮演了一次一般人,因为我们手头上也没有六角螺丝刀。
不得不说,这个Ice PAK的确很有效果,VelociRaptor长时间测试之后温度仍然不高。
VelociRaptor的接口是标准的SATA 3Gbps,也可以和业界通用的2.5英寸SAS背板连接,然而放置到3.5英寸转换器Ice PAK上之后,VelociRaptor的接口就和通常的硬盘位置有所偏差,这意味着它不能应用到标准的3.5英寸SAS/SATA背板上,笔者怀疑这是一个故意的设计。
我们搭建了一个基于ICH9R的测试平台(实际上就是笔者的主机),基于X38/X48系列的平淡,P35+ICH9/ICH9R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泛滥的地步。ICH9R可以支持SATA 3Gbps接口,支持AHCI,支持NCQ功能。笔者主机上也有一块LSI SAS 8304E控制卡,不过限于时间,并没有进行相关的测试(WD只给了我们三天的时间)。
|
硬件环境 |
|
|---|---|
|
CPU |
Intel Core 2 Extreme X6800 @ 2.93GHz(Conroe DuadCore, 4MB L2, 1066MHz FSB) |
|
主板 |
ASUS P5K Premium(Intel P35 + ICH9R) |
|
内存 |
Kingston DDR2 667 1GB(2 Physical Banks , 4 Logical Banks) x 4 @ Dual Channel 333MHz |
|
系统硬盘 |
Seagate Cheetah 10K.7 ST373207LW 73.2G 8M SCSI320 x 3 RAID 0 @ PCI-X Adaptec 2130S RAID(SCSI 320, 128MB ECC Cache) |
|
测试硬盘 |
Western Digital VelociRaptor WD3000BLFS 16M SATA 3Gb/s(Firmware 01YBU) @ ICH9R SATA 3Gb/s |
|
显卡 |
NVIDIA GeForce 8800GT |
|
电源 |
AcBel R8 Power 607W |
|
软件环境 |
|
|
操作系统 |
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x64 Edition SP2 + DirectX 9.0c 2008.04 |
|
主板驱动 |
Intel Chipset Installation Software 8.3.1.1009 WHQL |
|
磁盘驱动 |
Intel Matrix Storage Manager 7.8.0.1012 x64 |
|
测试项目 |
|
|
内存性能测试 |
HD Tach RW 3.0.1.0 |
|
IOMeter 2007.07.27 |
|

VelociRaptor : Everest Chipset
HD Tach RW 3.0.1.0是常用的磁盘速度测试软件:
平均读写速度达到了106~107MB/s,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快的速度。突发传输速度为249.6MB/s,也很快(这个数字也和采用的磁盘控制器有一些关系)。我们最应该着眼的是Random Access随机存取参数,VelociRaptor达到了7.0ms,这非常惊人,要知道一般7200RPM的硬盘都是13ms~14ms左右,这充分展现了万转+2.5英寸的威力。顺代替一下,一兄弟站点的同行提到在他们的测试当中VelociRaptor表现出寻道很慢的情况。笔者并没有碰到这样的情况。

HDTachRW: VelociRaptor VS WD3200AAKS
我们采用的WD3200AAKS是比较老的版本(单碟160GB),因此在对抗单碟150GB的VelociRaptor时全面落败,新的单碟容量320GB的3200AAKS性能会好上一些。

HDTachRW: VelociRaptor VS ST31000340NS
ST31000340NS也属于一种企业级SATA硬盘,单碟容量为250GB,不过看来也不敌VelociRaptor。

HDTachRW: VelociRaptor VS ST373455SS
结果可想而知,就传输速率上,ST373455SS(Cheetah 15K.4)要快上一些,寻道上也是,可见VelociRaptor仍然不是15000RPM SAS硬盘的对手。
单纯的传输曲线无法表达一个硬盘实际应用的快慢,IO能力是无法从这些曲线中直接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需要IOMeter。
IOMeter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IO测试软件,它除了可以在本机运行测试本机的IO(磁盘)性能之外,还提供了模拟网络应用的能力。我们使用了其最新版本:2006.07.27。IOMeter的测试周期很长,可达数小时。
基于10000RPM的转速,VelociRaptor可以提供很高的IOps,最高可以达到27867.7,这几乎达到了15000RPM ST373455SS的水平,更远远地将7200RPM硬盘抛在身后。
写入和读取的情况相似。我们可以看到在较小的队列深度下,VelociRaptor和转速更快的Cheetah 15K.4相近,之所以能接近,是因为VelociRaptor的盘片更小,磁头移动距离降低而提升了寻道速度的缘故。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Raptor明显的缺点:在高队列深度下IOps下降较快,超出8队列之后就开始下降,在32队列深度之后基本维持在20000左右,VelociRaptor的这种现象并不正常,这应该可以通过Firmware更新来解决。
随机存取是重要的磁盘读写成分,得益于高转速以及小盘片带来的低寻道,VelociRaptor的随机读写表现良好。
随机写入方面几乎达到了7200RPM硬盘的两倍性能。
读写速度都达到了115MB/s,和标称的120MB/s很接近。特别地,写入速度比读取速度要快上一些,就VelociRaptor面向的用户来说,这是不太必要的,或许应该调整一下。
虽然我们没有发现同行所说的延迟问题,不过我们发现了其他的问题:

WD VelociRaptor@X6800 CPU占用率
这个问题就是IOMeter测试中CPU占用率非常高,在256队列深度的时候,X6800的占用率已经达到了50%,这意味着假如只有一个核心的话,这个核心已经满载了。
从IOMeter的CPU效率参数来看,工程样板VelociRaptor要比市售版WD3200AAKS低了不少,特别是高队列深度情况下,下面是在队列深度为32的情况下的CPU分配图,32队列深度在桌面应用上算是较深的负荷,而在企业应用上则比较正常:
名词解释:
Interrupt Time:CPU用于处理硬件中断的时间
DPC Time:CPU用于执行Deferred Procedure Calls(延迟过程调用,DPC)的时间,DPC是中断发生之后对其进行处理的执行过程
Privileged Time:对Windows来说,主要是驱动程序部分和硬件抽象层处理的时间
User Time:部分文件系统、部分驱动程序,测试软件等执行的时间
Free:就是CPU无所事事的时间
可以发现Privileged Time和User Time这两部分VelociRaptor非常之高,我们认为这可能是Firmware里面带有大量测试代码的原因导致处理效率较低的缘故,其他可能性也比较高,总之我们期待着正式版本的表现会不会有所不同。
经过定制,IOMeter可以模拟实际应用环境中的磁盘操作,我们进行了下面四种测试:

WD VelociRaptor:IOMeter网站服务器测试

WD VelociRaptor:IOMeter网站服务器测试

WD VelociRaptor:IOMeter网站服务器测试
总体而言,WD VelociRaptor在各种企业级应用中表现良好,虽然不敌15000RPM的SAS硬盘,然而比起7200RPM来,性能要大大高出。
【IT168评测中心】近年来,WD一直处于上升势头。得益于良好的财政状况,WD前些日子就花了10亿美元,收购了盘片厂商Komag达成了比较完善的垂直整合(磁头晶片、磁头、盘片三大件均自主生产),并在最近的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已经偿还了不少的债务。联合近期WD新品频繁出现(单碟320GB硬盘等),这些都表明了WD从以前的市场跟随者向着市场竞争者的角色进行转变。
从VelociRaptor上我们可以看到WD进军企业级市场的意图,VelociRaptor的宣传文档上就有其面向的市场就包括了企业级别,而且很接近关键事务级别了。从VelociRaptor的独特外形也可以看出:2.5英寸企业级市场相对3.5英寸来说压力相对要小得多,虽然也是Seagate一家独大(实际上,企业级市场就Seagate一家独大),从这方面入手或许难度要低得多——应该不会有人认为Raptor会进军2.5英寸笔记本市场吧。对这个问题,WD的说法是更小的盘片/外形是为了降低高转速下的旋转震动,降低对平衡控制的要求,然而这是不必要的,因为以前的Raptor就是大盘片,它们的转速都同样是10000RPM。
回到前头,笔者说VelociRaptor的Ice PAK是故意设计成这个样子的:不兼容3.5英寸背板,VelociRaptor的发热量不大,不是很迫切需要Ice PAK。WD完全可以设计出另外一种形状的Ice PAK,可以让VelociRaptor完美地插入3.5英寸SATA/SAS背板中。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这样,这表明WD现在仍然处在一个窥视的阶段:收集资料、完善产品,等到了合适的时机,再进入企业级市场。这个合适的时机是什么时候呢?WD三缄其口,按照我们的估计,大概会是在年末,可能会稍早一些(当然也有可能会迟一些)。
就我们IT168评测中心的测试情况来看,VelociRaptor的性能很强劲,在企业级应用上和SAS硬盘相比亦毫不逊色(一般的桌面级别硬盘在IOMeter测试中性能总是处在下层),远远地将7200RPM硬盘抛在身后。笔者估计正式版本的性能表现和现在差别不会太大,并会修正我们发现的占用率过高的现象,根据WD的资料,现在起正式版本的WD VelociRaptor开始供货了,我们IT168评测中心将会继续跟进正式版本的测试,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