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轴转速(rotational speed或spindle speed),这是划分硬盘档次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每分钟硬盘盘片的旋转圈数来表示,单位rpm,目前常见的硬盘转速有4500rpm、5400rpm、7200rpm和10000rpm等。理论上转速越高,硬盘性能相对就越好,因为较高的转速能缩短硬盘的平均等待时间并提高硬盘的内部传输速度。但是转速越快的硬盘发热量和噪音相对也越大。
---- 单碟容量(storage per disk)也是划分硬盘档次的一个指标,由于硬盘都是由一个或几个盘片组成的,所以单碟容量就是指包括正反两面在内的每个盘片的总容量。单碟容量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厂商研发技术的提高,这所带来的好处不仅是使硬盘容量得以增加,而且还会带来硬盘性能的相应提升。因为单碟容量的提高就是盘片磁道密度每英寸的磁道数)的提高,磁道密度的提高不但意味着提高了盘片的磁道数量,而且在磁道上的扇区数量也得到了提高,所以盘片转动一周,就会有更多的扇区经过磁头而被读出来,这也是相同转速的硬盘单碟容量越大内部数据传输率就越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单碟容量的提高使线性密度(每英寸磁道上的位数)也得以提高,有利于硬盘寻道时间的缩短。
---- 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指硬盘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时所用的时间,单位毫秒(ms)。它与下面要介绍的平均访问时间存在着差别。
---- 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也叫平均等待时间,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以后,等待指定的数据扇区转动到磁头下方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平均潜伏期时间是越小越好,潜伏期短代表硬盘在读取数据时的等待时间更短,转速越快的硬盘具有更低的平均潜伏期,而与单碟容量关系不大。一般来说,5400rpm硬盘的平均潜伏期为5.6ms,而7200rpm硬盘的平均潜伏期为4.2ms。
----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指定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期,即: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
---- 道-道间寻道时间(single track seek),指磁头从一磁道移动至另一磁道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 数据传输率(Data Transfer Rate)可分为外部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和内部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计算机通过IDE接口从硬盘的缓存中将数据读出交给相应的控制器的速度与硬盘将数据从盘片上读取出交给硬盘上的缓冲存储器的速度相比,前者要比后者快得多,前者是外部数据传输率,而后者是内部数据传输率,两者之间用一块缓冲存储器作为桥梁来缓解速度的差距。通常也把外部数据传输率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指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度。以目前IDE硬盘的发展现状来看,理论上采用ATA-66传输协议的硬盘外部传输率已经达到66.6MB/s,然而最新的采用ATA-100的传输率以后,传输率又可达100MB/s。
---- 单碟容量(storage per disk)也是划分硬盘档次的一个指标,由于硬盘都是由一个或几个盘片组成的,所以单碟容量就是指包括正反两面在内的每个盘片的总容量。单碟容量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厂商研发技术的提高,这所带来的好处不仅是使硬盘容量得以增加,而且还会带来硬盘性能的相应提升。因为单碟容量的提高就是盘片磁道密度每英寸的磁道数)的提高,磁道密度的提高不但意味着提高了盘片的磁道数量,而且在磁道上的扇区数量也得到了提高,所以盘片转动一周,就会有更多的扇区经过磁头而被读出来,这也是相同转速的硬盘单碟容量越大内部数据传输率就越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单碟容量的提高使线性密度(每英寸磁道上的位数)也得以提高,有利于硬盘寻道时间的缩短。
---- 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指硬盘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时所用的时间,单位毫秒(ms)。它与下面要介绍的平均访问时间存在着差别。
---- 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也叫平均等待时间,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以后,等待指定的数据扇区转动到磁头下方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平均潜伏期时间是越小越好,潜伏期短代表硬盘在读取数据时的等待时间更短,转速越快的硬盘具有更低的平均潜伏期,而与单碟容量关系不大。一般来说,5400rpm硬盘的平均潜伏期为5.6ms,而7200rpm硬盘的平均潜伏期为4.2ms。
----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指定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期,即: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
---- 道-道间寻道时间(single track seek),指磁头从一磁道移动至另一磁道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 数据传输率(Data Transfer Rate)可分为外部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和内部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计算机通过IDE接口从硬盘的缓存中将数据读出交给相应的控制器的速度与硬盘将数据从盘片上读取出交给硬盘上的缓冲存储器的速度相比,前者要比后者快得多,前者是外部数据传输率,而后者是内部数据传输率,两者之间用一块缓冲存储器作为桥梁来缓解速度的差距。通常也把外部数据传输率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指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度。以目前IDE硬盘的发展现状来看,理论上采用ATA-66传输协议的硬盘外部传输率已经达到66.6MB/s,然而最新的采用ATA-100的传输率以后,传输率又可达100MB/s。